第436章 錯失良機
關燈
小
中
大
第436章 錯失良機
“而這位曾挫敗努爾哈赤,擊退皇太極的一介書生,沒能馬革裹屍,死在戰場之上,但卻慘死在崇禎陛下的猜忌之下。”
大明朱由檢:……..
大明朱由檢:喬姑娘不是說,這袁崇煥對於後來而言,頗有爭議?
“有爭議是有爭議,但這不代表,他就是個無用叛國之人,對於遼東局勢,他只要站在那,就能威攝建奴騎兵,使敵軍不敢輕易向前。”
“雖然他是有點自己的私心,但對於大明,對於崇禎陛下來說,還算是個忠臣,不然後世也不會把他給劃分到民族英雄行列裏去。”
大明朱由檢:……..
“再比如,負責對抗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起義的孫傳庭。”
“在各地農民起義,皆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時,一個名叫孫傳庭的人被推上了前線,前往西北剿匪,鎮壓農民起義。”
“他臨危不懼,鎮定指揮,不久就剿滅了陜西的匪寇,覆滅了當地自立謀反的高迎祥。”
“但陜西一戰,並未能扭轉整個大明日落西山的局面,一個高迎祥覆沒了,農民軍擁戴李自成成為新的闖王。”
“關中、河南等地也競相發生起義。大明各地仍舊是戰火綿延,民不聊生。”
“可這種候候,大明朝廷在做什麽呢?”
“他們在黨同伐異,在相互攻訐,崇禎陛下更是不遺餘力地在打壓功臣,生怕他們勢力過大,影響到他的絕對統治。”
“當時起義軍接連受到孫傳庭鎮壓,就連李自成也被壓得連連受挫,崇禎陛下自我感覺良好,認為起義軍已幾乎被平定,於是召孫傳庭進京受封。”
“誰知孫傳庭剛入京,就被誣陷下獄了。”
“明明立了大功,沒有封賞不說,反倒是要受誣陷下獄,這擱誰誰受得了?”
“尤其是在這種戰火連綿,各地皆是紛爭不斷的時侯,崇禎陛下卻因為猜忌而打壓功臣,將這一位唯一有可能拯救大明的將軍給直接貶為庶民,囚禁起來。”
“於是乎,知道了孫傳庭被囚,李自成喜不自勝,他的農民軍也借此時間,加速擴大,短短數年便發展成了十多萬人,崇禎陛下這才慌了,趕緊下令釋放孫傳庭,讓他去對抗李自成。”
“這種時侯,再對上已經發展壯大的李自成,明軍已經沒了什麽勝算,朝廷沒錢支援軍餉,更沒有充足的資源,一切都得孫傳庭重新開始想辦法。”
“孫傳庭好不容易拉起一支軍隊,崇禎陛下又開始了騷操作,你沒有耐心去等待孫傳庭將軍隊訓練好,就接二連三的下旨催促他領兵出關,與李自成決戰。”
“據說孫傳庭痛苦難當,是哭著帶兵上的戰場,很快這一支還未曾準備好的新兵,便被李自成擊潰。”
“敗兵潰不成軍,只得退守潼關。”
“整個戰爭過程讓人感到悲痛和絕望,因為明朝的軍隊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和支持,而崇禎的幹預也讓局勢變得更加惡劣。”
“可崇禎陛下依舊沒有停手,連發數道旨意,逼迫孫傳庭出戰,大有一種你不出兵就是不忠君之意。”
“最終,孫傳庭被迫出關與李自成決戰,大敗,全軍覆沒,身死戰場。”
“而自此之後,大明最後一個忠心大將,也因為崇禎陛下的瞎指揮而兵敗身亡,所以後世人稱,傳庭死,大明亡。”
“崇禎陛下為何要如此逼迫一代名將,未曾準備好就得上戰場赴死?”
“無非是因為崇禎陛下此時已經不信任任何一個人,對於你來說,孫傳庭在外領兵,很容易養寇自重,這份威脅,要遠遠比李自成還要大的多。”
“甚至於在孫傳庭死之後,崇禎陛下也認為這不是因為自己的指揮失當,而是給已經戰死的孫傳庭安了一個詐死潛逃以致戰敗的罪名,來掩蓋自己的錯誤。”
“單此一舉,便已是寒了所有武將集團的心。”
“所以為什麽在李自成攻進北京之時,沒有武將率軍前來京師馳援,有一部分原因,也是因為如此。”
“皇帝不相信臣子,動輒以殺戮來治國,臣子又何敢再將性命忠誠,交付於皇帝之手?”
“別人是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,可崇禎陛下卻是用人必疑,朝中大臣只要有一點不合你的心意,你就立馬換人。”
“在這種情況下,使得真正做實事的大臣們既寒心又擔驚受怕,有想要報國的仁人志士根本就不敢為朝廷效力,生怕一個不小心被皇帝猜忌,從而牽連到自己全族。”
“這也就造成了到後來朝廷無可用之人,京師危急之際,崇禎陛下召天下兵馬進京勤王,無一將敢來馳援,城破國滅之時,崇禎陛下示意敲鐘,召集百官,也無一人願意進宮。”
“落得這般無人相助的下場,這也跟崇禎陛下的性格缺陷是有一定關系的。”
大明朱由檢:………
…
“這第三點原因,對局勢把握不明,性子猶疑不定,屢屢錯失良機。”
“這一點,其實還真不太好說,因為崇禎陛下常年坐鎮於宮庭之內,不知外面世界已經亂翻了天。”
“尤其對於內憂外患來說,要麽是執行攘外必先安內,要麽是和起義軍和談,共同抵抗外敵。”
“無論哪一種情況都好,唯獨不能兩線作戰。”
“此時的大明,已經處於瀕臨崩潰的節點,但依然還有一擊之力,只要決策正確,未必不能再為大明續命幾十年。”
“其實在當實,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想讓崇禎陛下封他一個西北王,只要崇禎陛下答應,暫時封個王安撫住李自成,同為大明人,他便可以率領軍隊,調轉矛頭,幫助明軍抵禦清軍。”
“崇禎陛下原本是有些心動的,但耐不住朝堂之上,眾位大臣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諫,說什麽如果封李自成為王,勢必會影響皇帝的威嚴,如此這般,實在有損朝廷顏面。”
“於是崇禎陛下拒絕了。”
“李自成得知消息後,一不作二不休,你不給我封王,那我自己來取,於是他直接率兵打到了北京城下。”
大明朱由檢:……..
“其實崇禎陛下也知道,兩線作戰對於當前的大明來說,並不是一件好事,於是就想讓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當時的後金議和。”
“結果陳新甲不靠譜,還沒議和呢,消息先傳出來了,朝廷輿論頓時嘩然一片,滿朝東林黨人一口一個天朝上邦,泱泱大國,怎能與賊寇為伍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“而這位曾挫敗努爾哈赤,擊退皇太極的一介書生,沒能馬革裹屍,死在戰場之上,但卻慘死在崇禎陛下的猜忌之下。”
大明朱由檢:……..
大明朱由檢:喬姑娘不是說,這袁崇煥對於後來而言,頗有爭議?
“有爭議是有爭議,但這不代表,他就是個無用叛國之人,對於遼東局勢,他只要站在那,就能威攝建奴騎兵,使敵軍不敢輕易向前。”
“雖然他是有點自己的私心,但對於大明,對於崇禎陛下來說,還算是個忠臣,不然後世也不會把他給劃分到民族英雄行列裏去。”
大明朱由檢:……..
“再比如,負責對抗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起義的孫傳庭。”
“在各地農民起義,皆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時,一個名叫孫傳庭的人被推上了前線,前往西北剿匪,鎮壓農民起義。”
“他臨危不懼,鎮定指揮,不久就剿滅了陜西的匪寇,覆滅了當地自立謀反的高迎祥。”
“但陜西一戰,並未能扭轉整個大明日落西山的局面,一個高迎祥覆沒了,農民軍擁戴李自成成為新的闖王。”
“關中、河南等地也競相發生起義。大明各地仍舊是戰火綿延,民不聊生。”
“可這種候候,大明朝廷在做什麽呢?”
“他們在黨同伐異,在相互攻訐,崇禎陛下更是不遺餘力地在打壓功臣,生怕他們勢力過大,影響到他的絕對統治。”
“當時起義軍接連受到孫傳庭鎮壓,就連李自成也被壓得連連受挫,崇禎陛下自我感覺良好,認為起義軍已幾乎被平定,於是召孫傳庭進京受封。”
“誰知孫傳庭剛入京,就被誣陷下獄了。”
“明明立了大功,沒有封賞不說,反倒是要受誣陷下獄,這擱誰誰受得了?”
“尤其是在這種戰火連綿,各地皆是紛爭不斷的時侯,崇禎陛下卻因為猜忌而打壓功臣,將這一位唯一有可能拯救大明的將軍給直接貶為庶民,囚禁起來。”
“於是乎,知道了孫傳庭被囚,李自成喜不自勝,他的農民軍也借此時間,加速擴大,短短數年便發展成了十多萬人,崇禎陛下這才慌了,趕緊下令釋放孫傳庭,讓他去對抗李自成。”
“這種時侯,再對上已經發展壯大的李自成,明軍已經沒了什麽勝算,朝廷沒錢支援軍餉,更沒有充足的資源,一切都得孫傳庭重新開始想辦法。”
“孫傳庭好不容易拉起一支軍隊,崇禎陛下又開始了騷操作,你沒有耐心去等待孫傳庭將軍隊訓練好,就接二連三的下旨催促他領兵出關,與李自成決戰。”
“據說孫傳庭痛苦難當,是哭著帶兵上的戰場,很快這一支還未曾準備好的新兵,便被李自成擊潰。”
“敗兵潰不成軍,只得退守潼關。”
“整個戰爭過程讓人感到悲痛和絕望,因為明朝的軍隊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和支持,而崇禎的幹預也讓局勢變得更加惡劣。”
“可崇禎陛下依舊沒有停手,連發數道旨意,逼迫孫傳庭出戰,大有一種你不出兵就是不忠君之意。”
“最終,孫傳庭被迫出關與李自成決戰,大敗,全軍覆沒,身死戰場。”
“而自此之後,大明最後一個忠心大將,也因為崇禎陛下的瞎指揮而兵敗身亡,所以後世人稱,傳庭死,大明亡。”
“崇禎陛下為何要如此逼迫一代名將,未曾準備好就得上戰場赴死?”
“無非是因為崇禎陛下此時已經不信任任何一個人,對於你來說,孫傳庭在外領兵,很容易養寇自重,這份威脅,要遠遠比李自成還要大的多。”
“甚至於在孫傳庭死之後,崇禎陛下也認為這不是因為自己的指揮失當,而是給已經戰死的孫傳庭安了一個詐死潛逃以致戰敗的罪名,來掩蓋自己的錯誤。”
“單此一舉,便已是寒了所有武將集團的心。”
“所以為什麽在李自成攻進北京之時,沒有武將率軍前來京師馳援,有一部分原因,也是因為如此。”
“皇帝不相信臣子,動輒以殺戮來治國,臣子又何敢再將性命忠誠,交付於皇帝之手?”
“別人是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,可崇禎陛下卻是用人必疑,朝中大臣只要有一點不合你的心意,你就立馬換人。”
“在這種情況下,使得真正做實事的大臣們既寒心又擔驚受怕,有想要報國的仁人志士根本就不敢為朝廷效力,生怕一個不小心被皇帝猜忌,從而牽連到自己全族。”
“這也就造成了到後來朝廷無可用之人,京師危急之際,崇禎陛下召天下兵馬進京勤王,無一將敢來馳援,城破國滅之時,崇禎陛下示意敲鐘,召集百官,也無一人願意進宮。”
“落得這般無人相助的下場,這也跟崇禎陛下的性格缺陷是有一定關系的。”
大明朱由檢:………
…
“這第三點原因,對局勢把握不明,性子猶疑不定,屢屢錯失良機。”
“這一點,其實還真不太好說,因為崇禎陛下常年坐鎮於宮庭之內,不知外面世界已經亂翻了天。”
“尤其對於內憂外患來說,要麽是執行攘外必先安內,要麽是和起義軍和談,共同抵抗外敵。”
“無論哪一種情況都好,唯獨不能兩線作戰。”
“此時的大明,已經處於瀕臨崩潰的節點,但依然還有一擊之力,只要決策正確,未必不能再為大明續命幾十年。”
“其實在當實,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想讓崇禎陛下封他一個西北王,只要崇禎陛下答應,暫時封個王安撫住李自成,同為大明人,他便可以率領軍隊,調轉矛頭,幫助明軍抵禦清軍。”
“崇禎陛下原本是有些心動的,但耐不住朝堂之上,眾位大臣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諫,說什麽如果封李自成為王,勢必會影響皇帝的威嚴,如此這般,實在有損朝廷顏面。”
“於是崇禎陛下拒絕了。”
“李自成得知消息後,一不作二不休,你不給我封王,那我自己來取,於是他直接率兵打到了北京城下。”
大明朱由檢:……..
“其實崇禎陛下也知道,兩線作戰對於當前的大明來說,並不是一件好事,於是就想讓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當時的後金議和。”
“結果陳新甲不靠譜,還沒議和呢,消息先傳出來了,朝廷輿論頓時嘩然一片,滿朝東林黨人一口一個天朝上邦,泱泱大國,怎能與賊寇為伍?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